|
||||||
|
||||||
七月的廣西扶綏,濕熱的風裹挾著夏蟬的鳴響掠過空港經濟區。中國-東盟南寧空港扶綏經濟區第二自來水廠的廠區里,建設者正忙著焊接管道接口、栽種綠化植物,工裝后背已被汗水浸透。遠處,清水池頂面的植被層綠意漸濃——這座即將于 8 月通水調試的水廠,正以“善作善成”的姿態,等待著為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 作為中國電建成都院近年來控股投資單體規模最大的市政供排水及基礎設施項目,也是其戰略布局廣西市場的開山之作,該項目不僅承載著扶綏縣45萬居民的“飲水期盼”,更以“水”為脈,串聯起民生保障、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協奏曲。 民生底色:從“水夠喝”到“水優質”,讓每滴水都帶著 溫度 “現在管道壓力保壓穩定,該管段打壓試驗數據全部達標。”清晨六點,項目管道打壓檢測組的工作人員為又完成一段打壓試驗而欣喜。烏黑錚亮的輸水管路,像一條巨龍蜿蜒向遠方——這是扶綏群眾未來日常用水的“大動脈”。 在扶綏,濕熱多雨氣候讓“穩定供水”始終是民生大事。過去,受限于供水規模和工藝,每到雨季左江渾濁的時期,供水壓力及水質就會出現波動;隨著城區擴張和人口增加,“喝水不愁”更要“喝好水”的需求日益迫切。第二自來水廠的建設,將徹底滿足老百姓喝好水的樸素愿望。 項目現場各站點已具雛形:取水泵房的設備已安裝就緒,凈水廠沉淀、過濾、消毒的全流程工藝線路已接近調試完成;配套的原配水管網已具備從左江引水至凈水廠處理后延伸至城區及周邊鄉鎮的功能。“從原水進廠到清水出廠,多道工序全程監控,出廠水水質比國家標準更嚴格。”項目技術團隊介紹,先進工藝讓水質“看得見”,口感更清甜;也“靠得住”——完善的配水管網和加壓站,能滿足夏季用水高峰全縣的高質量供水需求。 從“有沒有”到“好不好”,從“夠不夠”到“優不優”, 第二自來水廠的建成,本質上是對“民生為大”的生動詮釋。正如項目團隊常說的,“水管里流的是水,更是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產城脈動:“以水為脈”提升配套設施, 串起產城融合新圖景 空港大道上,貨車往來穿梭;產業園內,標準化廠房鱗次櫛比。作為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臨空經濟集聚區,南寧空港扶綏經濟區近年來招商引資蹄疾步穩,但“供水短板”曾是項目落地的“攔路虎”。“有企業考察時直問‘能不能保證 24 小時穩定供水’,這問題不解決,招商就沒底氣。”經濟區管委會工作人員回憶。 水,是產業的“生命線”。第二自來水廠的 20 萬噸日供水能力,恰如為產業發展“開閘放水”。按照規劃,項目遠 期規模將達40萬噸/日,與空港經濟區“中國-中南半島經 濟走廊臨空經濟集聚區”的定位精準匹配。“穩定供水意味著企業不用自建備用水源,能降低初期投入;優質水質則能 滿足電子、食品等高端產業的生產需求。” 除了水務部分,這個項目還包括金龍路提升改造和空港大道建設,目前已經竣工驗收。成都院項目負責人表示,水網加上路網形成“雙網聯動”,讓經濟區的投資環境“硬件”更硬。 這種“以水興產”的邏輯,在成都院的水務實踐中早已得到印證。從溫江、崇州等一批污水處理廠為成都平原產業園區“凈化護航”,到孟加拉國達舍爾甘地污水處理廠改善達卡市的水環境、助力當地產業升級,其“水務+產城”的協同理念已十分成熟。此次扶綏項目,更是將“供排一體”的思路前置——除已進入收尾的自來水廠,規劃中的空港扶綏經濟區北區污水處理工程( 一期)將以 2 萬噸/日的處理規模,實現“供水有保障、排水有去處”的閉環,為產業長遠發展預留空間。 對當地居民而言,水網的完善帶來的不僅是“水龍頭里的方便”,更是“家門口的機遇”。隨著水廠及配套項目落地,周邊物流、建材等上下游產業已開始活躍,預計將帶動上千個就業崗位。“以前去南寧打工,現在水廠建起來,周邊廠房多了,在家門口就能上班。” 附近村鎮居民的感受,道出了基礎設施建設對民生的深層賦能。 匠心筑造: 用“智與韌”服務發展,詮釋“以人為本” 的擔當 “這清水池的壁板,得像呵護嬰兒皮膚一樣仔細。”在項目技術交底會上,這句話被反復提及。扶綏高溫高濕的氣 候,對混凝土施工是極大考驗——溫度變化易導致裂縫,濕度大則可能影響強度。項目團隊創新研發的“高溫地區深大水池薄壁混凝土抗裂施工工藝”,從配合比優化到養護方式,每個環節全程管控,最終實現池體零滲漏,這項技術也成為應對南方濕熱地區水務工程的“實用經驗”。 技術創新是項目的“硬支撐”。三段式對拉止水螺桿保障了墻體不透水,清水池種植屋面在隔熱的同時為廠區添綠,BIM 技術實現施工全程可視化管理……一系列“五新技術”的應用,不僅讓項目獲得“廣西壯族自治區建設工程施工安全標準化工地”等稱號,更實現了“綠色施工”——施工揚塵、噪音控制在國標以內,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超80%,周邊居民“施工不擾生活”。 比技術更動人的,是建設者的“韌勁兒”。濕熱的七月, 質檢人員每天徒步巡查5 公里的習慣雷打不動。腳側因汗水浸泡發炎潰瘍,他就貼好創可貼、換上透氣的勞保鞋,“多 走一步,就能多發現一個細節問題”;項目公司負責人術后兩天就重返現場,強忍疼痛協調融資和進度,“項目等不起,老百姓的飲水安全等不起”。這些身影不是“孤例”,而是團 隊的縮影——2024 年臺風“摩羯”來襲時,項目團隊兩小時內組建防汛應急小組,調配機械物資參與抗洪;高溫施工時, 項目為工人準備防暑藥品和遮陽棚,“以人為本”不是口號,? 而是體現在每個細節里。 這種“技術+擔當”的基因,源自成都院的企業文化。? 作為項目公司控股股東、 EPC 總承包方和項目運營方,其“投建營一體化”模式將設計、施工、運營需求提前融合,避免“閉門造車”;“主動前置設計”理念則通過優化方案,確保項目總投資不超 PPP 入庫總投資,實現“經濟又高效”。正如項目團隊所說:“好工程不是花最多的錢,而是花最合適的錢,干最實在的事。” 八月的腳步漸近,第二自來水廠的取水口已能看見清澈 的水流靜靜匯入。從“水的短缺”到“水的富足”,從“基礎設施滯后”到“產城融合提速”,這座水廠的故事,是廣西“強基礎、惠民生、促發展”的生動注腳,也是成都院以水務匠心服務地方發展的責任答卷。當第一股清水通過管網流進千家萬戶,流淌的不僅是甘甜,更是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鄭重回應。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