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清晨,冉冉升起的朝陽把薩吾爾山巔染上玫瑰金色,山下一排排“大風車”歡快轉動著從晨曦中露出身來,巨大的葉輪劃破晨霧的弧線與遠處天山雪峰交相輝映,高大的塔筒上彩繪光芒四射,與地面稀疏綠草、羊群構成動靜相宜的生態畫卷。這座由中國電建集團貴州工程有限公司建成投用的新疆吉木乃200MW風電場,正以每年6.27億千瓦時的綠電,在古絲綢之路上譜寫著鋼、風、電的交響詩,述說著貴州電建人鑄劍北疆、點亮民生的奇跡。 破曉時刻:極寒之地豎起新能源標桿 2023年9月6日,新疆吉木乃風200MW風電項目全容量并網,在這個承載著“一帶一路”使命的綠色工程建設中,貴州工程公司高茂鑫團隊以40天完成32個基風機基礎澆筑、單機21小時完成吊裝、45天完成全部32臺風機安裝等三項行業新紀錄,在戈壁深處豎起新能源建設的嶄新標桿。 工程初期,恰逢新冠疫情管控升級:物資運輸成本激增,哈薩克族聚居區的語言障礙、距最近縣城有50公里的物資補給線,構成工程推進三大挑戰。項目經理高茂鑫創新將集裝箱改造成臨時辦公室,每三天驅車百公里采購生活物資,在攝氏零下25℃的嚴寒中搶修臨時道路,想盡一切辦法推進工程建設。 創效密碼:戈壁灘里的降本創效 面對主合同中的臨建、征地等模糊條款,項目團隊在暴雪中七次踏勘現場,與業主展開二十三輪合同澄清談判。通過優化集電線路路徑、取消冗余電抗器設備等設計變更,累計節約成本900余萬元。值得稱道的是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創新:將原本1%的計取比例通過保險模式降至0.5%,直接節約保證金5萬元,成為新疆區域工程保證金管理的經典范例。 面對風機基礎混凝土供應難題,項目團隊在戈壁灘上建起移動攪拌站,實現40天連續澆筑32個的奇跡。通過駐廠催交模式,將主變設備生產周期壓縮至40天,實現GIS設備35天出廠。設備采購環節,通過談判將風機基礎單價從145萬元降至136萬元,此項節約資金300萬元……一系列精細化管理舉措,讓原本預虧的項目實現扭虧為盈,創造了1700萬元毛利潤。 數智攻堅:21小時吊裝的行業新記錄 工程建設中,項目部成立黨員突擊隊攻堅克難、演繹精彩,運用BIM技術優化吊裝方案,面對突發多變的20m/s陣風和雷暴天氣,創新采用“無損安裝+智能監測”系統,通過激光雷達實時掃描風場數據,最大限度使用吊裝窗口期,將單臺吊裝時間壓縮至21小時。當業主、監理代表目睹32臺風機在窗口期內完成并網時,不禁感嘆:“這不僅創造了工程奇跡,更展現了電建智慧!” 綠色生態:戈壁灘上的環保革命 項目團隊創新實施“最小擾動”施工法:通過BIM技術精準定位風機樁基,將土地開挖面積減少40%;采用可降解生態護坡網,在施工區域播種耐旱草種,累計恢復植被12萬平方米;建立3公里生態走廊,安裝紅外相機監測野生動物活動軌跡,調整施工時段以避開動物遷徙期,實現工程與生態的和諧共生。 普惠民生:牧民家門口的幸福轉變 針對現場沒有通訊信號實際,高茂鑫多次到吉木乃縣電信公司協調,建立了通訊基站,大大降低了現場管理難度,同時讓附近牧民受益。項目還出資開設“電建夜?!?,為當地牧民定制培訓課程,58名哈薩克族青年通過職業資格認證,成為持證風電運維技師;23位牧民婦女經過布藝、刺繡培訓,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內地;開放暖氣充足的集裝箱宿舍,為127戶牧民提供臨時住所;最令人矚目的是“風機模擬艙”,這個1:1還原風機塔筒安裝的實訓裝置,讓牧民工人在攝氏零下30℃的極寒中也能進行實操訓練。 綠色豐碑:風電場里的希望之路 如今,新疆吉木乃200MW風電場以年上網6.27億千瓦時的潺潺綠電惠及城市鄉村,相比火電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28萬噸,等同于60萬輛轎車停用一天減少的碳排放量。這座古絲綢之路上的風電工程建設,不僅為當地提供1000余個勞動崗位,更通過“風電+旅游”模式,將其打造新的地標景觀。 當夕陽給一個個風機鍍上金邊,眺望延伸至天際的鐵塔、銀線,人們不禁感慨:“這不僅是綠色電源的通道,更是建設大美新疆、助力鄉村振興的希望之路?!?/p> 新疆吉木乃200MW風電場 |
||||||
【打印】
【關閉】
|
||||||
|